以复合材料豆荚杆的制造需求为背景,分析现有拉挤(ADP)方法制造半豆荚存在的不足,提出了"动模拉挤(MMADP)"方法、以改善半豆荚直线度,设计研制了新型半豆荚动模拉挤系统,并进行了半豆荚拉挤试验,直线度由过去的3mm/m提高到0.5mm/m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产品内容:
龙岩砂浆掉沙用Z5砂浆硬化剂
混凝土浇筑后抹面时,可均匀地撒一薄层硬化剂再抹光,硬化后表面很坚实,且光感非常好,不会产生脱皮、起砂现象。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,混凝土坍落度要尽量小。混凝土浇筑后要加强养护工作,应有专人负责。炎热的夏季施工时,应尽量选择夜间浇筑混凝土,或有防止太阳直接暴晒新浇混凝土的防护措施。
现阶段在我国普通工业与民用的建筑中,建筑的地面经常采用水泥砂浆面层,水泥砂浆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并具有传统做法的地面。在建筑的施工中因受到水灰比例、原材料的搭配和工人施工的工艺等方面的影响,地面起砂现象已成为严重的质量通病。如何防止和处理地面起砂,将质量通病消除在萌芽状态,是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。
一、起砂原因分析
1、原材料问题
1.1水泥:采用了标号比较低的水泥,过期结块水泥、受潮结块水泥、或采用了不宜做地面的品种水泥,这些水泥活性差,影响了地面强度。
1.2砂子:采用了细砂粉,该砂拌和时需水量大、水灰比大,降低了水泥砂浆的强度。或采用了含泥量过大的砂子,影响了水泥与砂子的粘结力。
2、水灰比问题
正常水化作用,水泥需水量为20~25%,实际施工中水灰比都大于0.25,现场常用水灰比为0.5,造成面层强度降低和结构不紧实,引起地面起砂。
3、搅拌不均匀
砂浆搅拌不均匀,砂浆收缩时浇水,吃水不一,水分过多处容易出现起砂、脱皮现象。
4、压光时间掌握不当
没有熟悉水泥硬化的基本原理,安排的工序不当或底层较干或较湿等,导致地面压光时间过早或过迟。
4.1压光时间过早,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才开始进行,游离水分还比较多,不利于消除表面孔隙和气泡等缺陷,且会使表面扰动,消弱水泥砂浆面层强度。
4.2压光时间过迟,水泥的胶凝体已经形成硬化,表面较干,表面层的毛细孔及抹痕没有办法去掉,硬性压光极易损伤表面的强度和抗磨性能。
4.3施工人员为了操作方便,洒水湿润并强行抹压,造成地面内部结构破坏,强度降低,导致起砂。
5、养护问题
5.1水泥地面,一般现场不养护(尤其门窗洞口处)或养护天数不够,水泥水化作用不充分,影响地面强度。或地面完成后不到24小时,就开始浇水,导致大面积脱皮、砂粒外露,造成起砂。
5.2水泥地面养护尚未达到强度,过早上人走动或进行下道工序施工,地表面造成破坏,导致地面起砂。
5.3地面低温下施工,门窗洞口没封闭或无取暖设备,影响了水泥水化反应。或者受冻,体积膨胀,孔隙率增大、粘结力受到破坏,降低强度引起反砂。
5.4冬季施工室内用焦炭炉升温,焦炭燃烧时产生CO2,与水泥水化后生成的尚未结晶的Ca(OH)2反应,生成CaCO3形成表面硬壳,影响水泥正常水化反应,降低强度,引起起砂。
以上为产品介绍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,对柱状法试验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,探讨了采用砂浆离析百分数(MSP)来表征自密实混凝土(SCC)静态稳定性的可行性.同时结合原柱状法中的评价指标,验证并修正了砂浆离析百分数的取值范围.结果表明:采用筛取柱状法试验仪器上、下节柱中混凝土砂浆的方法来取代将粗骨料洗出、擦干的过程可对原试验过程起到较好简化作用;自密实混凝土砂浆离析百分数与静态离析百分数线性相关;当砂浆离析百分数不大于12.8%时,自密实混凝土静态稳定性良好.
通过对不同配比的9组复合固废轻质填料(简称轻质填料)试样在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单轴抗压强度试验,分析了干湿循环下各组分掺入比对轻质填料抗压强度的影响.结果表明:轻质填料经历8次干湿循环后仍有较好的力学性能,达到或超过水泥土的强度要求.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,轻质填料在早期干湿循环过程中强度提高,有助于后期抗干湿循环.适量掺入粉煤灰,有利于提高轻质填料的强度及抗干湿循环能力.聚苯乙烯颗粒超过1%(质量分数),会衰减轻质填料的强度和降低其抗干湿破坏的能力.提出了轻质填料的配比范围.